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花蓮訪秘境 美食大融合

中國大陸遊人在花蓮點住率相當高的太魯閣布洛灣「山月村」村長鄭明岡,除了會推薦遊人走砂卡礑、綠水合流步道外,他還有一處可以親近太平洋,鑽溶洞,及攀爬清水斷崖的私房景點,一般遊人不會到,但卻是當地住民和玩咖的秘境;而要找花蓮好吃的小餐廳,找熟門熟路的鄭村長準沒錯。

攀岩鑽洞  盡在一線希望

車子在蘇花公路台9線約168.5k處標註「緊急停駐空間」的空地停了下來,空蕩蕩地沒有別部車,一點都不會引起遊人的好奇,從不顯眼的木棧道下行,穿過茂林約5分鐘路程,寬闊的海灘、澎湃的太平洋即在眼前,海灘上永遠豎立著幾根釣竿,釣客就邊釣魚邊暢飲起來,好一幅悠閒自在、帝力予我何有哉的樣子。

在細沙和岩石上穿梭邁進,陡峭的斷崖坑坑疤疤的岩壁就是攀岩顯身手的地方,岩壁間可見大大小小被海蝕的溶洞,村長在岩石從下往上直直地裂成一條細縫的岩洞前停了下來,指著它說:「這就是一線希望。」一看還真是初極狹、才通人,窄到可以練壁虎功了,村長一頭鑽進去,還邊說:「裡面有塊大石頭,空間較小,側身即可通過。」黑矇矇地磨磨蹭蹭往溶洞裡闖,有點驚恐,因為不知前頭狀況,還好短短僅約30公尺左右長度即可見光線從另一頭射進來,心情篤定,腳步跟著輕盈起來。出得洞來,正好碰到一群身著勁裝和比基尼的男女前來攀岩和戲水。

台味原味港味  都是美味

「達基力部落屋風味餐」強調的是太魯閣族創新的傳統美食,以原住民常見食材的山蘇、秋葵、山豬肉、糯米飯互相搭配調理,傳統中屢見創意,入口沒有不知所吃為何的戒慎恐懼,口味頗為推陳出新,木頭搭建的用餐環境寬敞、通風,相當舒適,老闆的木雕藝術品又散置各角落,襯托著整個餐廳的氣質高雅了許多,原先只是花蓮市民和散客常用餐的地方,現在連遊覽車都來了,想用餐得先電話預約囉!

日據時代一間小小房子的「佳興冰果室」,常常人滿為患,它的「雜菜麵」湯鮮、味美、料多、麵又大坨,吃上一碗就夠撐的,偏偏它的紅豆剉冰和檸檬汁名聞遐邇,不吃會後悔,難怪從冰果室出來的客人,肚子都鼓鼓的;位於市區的「陳記狀元粥舖」以精緻粥品、港式點心和後山小菜致座無虛席,最常見當地人外帶回家享用。

    旅遊資訊

布洛灣山月村/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231-1號/03-8610111
達基力/花蓮縣秀林鄉崇德村96號/03-8621033
佳興冰果室/花蓮縣新城鄉新城村博愛路22號/03-8611888
陳記狀元粥舖/花蓮市軒轅路10號/03-8333864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試玩襄垣鼓書 七手八腳

戲臺上分列兩旁的6位表演者,分別拿著二胡、二簧、木胡、月琴、板胡和梆子又拉、又彈、又打,只見中間戴墨鏡的表演者,手舞足蹈地將一腳綁了根棍子,一腳套上繩子,一手拿藤條,一手抓跨板,而桌上有小鑼、小鼓、釵和木魚的所有樂器,舞動得鑼鼓震天,場面看起來熱鬧滾滾、喜氣洋洋。

這是流行在山西中部地區的襄垣鼓書,本是盲人為生活敲鑼打鼓,走鄉串戶為人算卦的說唱方式,後來演變成順口溜或七言詞,以讓人好懂易記招攬生意,進而演化至今成了一項民間表演藝術。

融合各唱腔  列非物質文化遺產

襄垣鼓書是由盲藝人說唱的「鼓兒詞」和明眼藝人說唱的「柳調」結合後的曲種,起源於明末清初,經多位藝人吸收當地民歌、小調、上黨梆子、秧歌等唱腔,讓曲調和板式變得更成熟,而成版腔變化体說唱藝術,它的唱腔優美,內容豐富,鄉土氣息濃厚,獨具地方特色,是襄垣人民寶貴的文化藝術遺產,2007年被批准為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雖說襄垣人認為襄垣鼓書以當地話來表演,實在與普通話無甚差別,但聽在台灣人的耳裡還是霧沙沙,不懂其真意,不過,現場光聽曲調和表演者的表情,打從心裡就很舒坦,肯定是吉祥曲目,要不然看那一人操弄6種樂器的嫻熟手法,即覺不虛此行;同行友人上場一試,頓時手忙腳亂,荒腔走板。

法顯和尚  襄垣驕傲

中國第一位前往印度取經的法顯和尚,出生在山西襄垣縣,他還有4項世界第一的紀錄;現在襄垣專為他闢了一個山頭,打造「法顯文化」,預計明年底全部完工,想先睹為快的,現在就可以出發。

寶峰寺背山面水,風水極佳,是東晉高僧法顯的故鄉,也是他步入佛教的出家地,始建於三國時期,是襄垣歷史上建寺最早,規模最大,工藝最精,名僧最多的寺院。

法顯大師是著名的佛學家、旅行家和翻譯家,他也得到5項第一的頭銜,1、第一個至古印度取經的中國僧人,比唐玄奘早了230年。2、第一個由西域至天竺,然後由海路返國的取經者。3、第一個把梵文經典帶回中國,並譯成漢文的人。4、用漢文記述取經沿途所見所聞,寫就「佛國遊」一書的人。5、最早到達美洲大陸的旅行家,他到達美洲大陸的時間要比哥倫布早1080年。

仙堂山  形塑法顯文化

仙堂山因半山腰的仙堂寺而得名。原名「九龍山」,主峰海拔1700公尺,方圓20餘平方公里。車停賓館前停車場,只見整座山正在大興土木,聽說要上仙堂寺,需徒步上坡2小時,心就涼了半截,一個還在建設的工地,不就髒亂一片有啥好看的?

上了報恩塔,才知錯了。登高望遠,只見眼前重巒疊翠,山峰一座座無止盡地連綿而去,報恩塔傲立群山懷抱中,是一處所謂左青龍、右白虎、背又有靠的風水寶地,層層山峰宛如九龍匯集,圍繞塔邊,不管它的地理位置,光站在塔前環顧四週景致,即覺心曠神怡,汗沒有白流。

仙堂山既是中國東晉時期的佛教聖地,更是一個迷人的風景區。仙堂山還有許多獨具一格的自然景觀,猶如傳說中劉龍騎虎跨澗到仙堂寺就讀留下的虎掌石和栩栩如生的石虎;一棵樹幹上分別長著疏密兩種迥然不同枝葉的仙堂奇松等。

仙堂寺寺中有泉,寺因泉得名(仙堂寺又名五泉寺),整個仙堂寺古建群,規模雖不大,但錯落有致,工藝不凡。修建中寺門前的石階陡峭,雄偉壯觀,使人瞠目,人稱「三晉第一梯」,有懼高症的遊人,最好不要由上往下走,怕會暈眩摔跌而下受傷。

仙堂寺始建於東晉時期,距今約有1600多年的歷史。據石門口古碑記載,由於當時山上無路可攀,建寺所用之青磚碧瓦,全部是用羊群馱上山來的,這在世界的運輸史上恐怕也是罕有的奇跡。

五泉寺佛像  台灣手藝

仙堂寺為仙堂山主要古建築之一,寺依山勢而建,四面環山,環境清靜,寺內五泉湧出,故又名「五泉寺」,至今泉水仍汨汨湧出。據說原寺並非建於今址,某夜忽然樹搖山動,天亮時,寺中所有建築物已挪至捨身崖後的山峰之上,更奇特的是佛殿中竟突然出現了三身不同質地的佛像,左為鐵佛,中為石佛,右為木佛。三身佛像座下又各湧出一股清泉,大殿之外則另有二泉環旋於寺院中,仙堂寺因此被叫做「五泉寺」。

五泉寺裡的釋迦牟尼佛、普賢、文殊菩薩雕像,相當莊嚴肅穆,目前19公尺高的法顯大師銅雕像已幾近完工,未來在海拔最高的山頭還有一座全球最大的釋迦牟尼坐佛,在明年可以完工讓信眾朝拜,這些佛像都來自台灣的手藝,。

文化古蹟  困坐校園中

襄垣有許多古建築,被圍在學校中,如始創于金天會年間的文廟大成殿位於二中學校內,創建於明洪武三年的城隍廟,落在二小學院內,還有創建於唐宋的崇福寺和金代的永惠橋都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知這些古文物有無重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