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秋遊草嶺古道 翻飛芒花淹身

秋風起,又到芒草翻飛季節,東北角的草嶺古道目前放眼望去即見波浪般壯觀的「芒海」景致,走完古道,除了可到宜蘭大里慶雲宮向天公祈福外,還可順道前往礁溪泡溫泉,溫潤身心。

台北貢寮草嶺古道的起點處,警察指揮著不斷湧入的遊人,看看每個人的裝備都相當齊全,有些還是登山鞋、杖、衣服全副武裝,儼然一副要攀登百岳的陣仗,也難怪,畢竟已是秋風瑟瑟的季節,而且古道中的埡口山風強勁,受了風寒可就得不償失。

前段的柏油路輕鬆好走,拐入小徑前往遠望坑親水公園,青翠的草皮、潺潺地流水,依小山坡和水澤而建的涼亭,飄揚著大人間的閒聊和小孩嬉戲的笑語,喜歡攝影的遊人已經或蹲、或坐、或臥,喬好角度盡攝芒花在溪畔和遠山間的嫵媚身影。

近幾年古道已被整修得寬闊、平整多了,古道所經之處同時也是自然生態環境優美的地方,沿途溪流潺潺、水聲嘩嘩,闊葉林木鬱鬱蔥蔥,遠望坑附近仍保存古樸的田園風光,窪窪梯田依舊層疊,農舍錯落相望, 雖然遊人如織,但靜謐悠閒的氛圍絲毫不受干擾。

清朝兩塊碑碣  見證墾荒歷史

來到「跌死馬橋」有點愕然,石橋如此寬敞,馬怎麼會失足?有遊人於是在橋欄邊俯身下探觀察,不知是在看溪澗的深度,還是在找尋馬屍,然後一臉茫然地回到橋頭看解說牌,原來早年此橋為一狹窄木橋,馬經長途奔波,疲累加上來到木橋稍一失神即跌落橋下一命嗚呼,由於這不是偶發事件,才將此橋命名「跌死馬橋」,呼籲過往商旅提心留意,如今木橋已改成石橋並加上護欄,遊人無不昂首闊步、談笑風生而過,還笑著建議:「該改名跌不死橋了!」
 
古道途中有兩塊「雄鎮蠻煙」和「虎字碑」碑碣,是見證過往先民在此開疆闢土的證物,為彌足珍貴的的歷史古蹟。清同治6年(西元1867年),台灣總兵劉明燈經淡蘭古道前往宜蘭,沿途窄道小蹬、荒煙漫草,路倒者不乏其人,他有感於先民胼手胝足之艱辛,於是在山腹巨石上寫下「雄鎮蠻煙」,為台灣留存至今最碩大的碑碣,與虎字碑同為國家三級古蹟,來到碑碣跟前遊人莫不爭相與之合影。

來到埡口之前先見「虎字碑」,緣由劉明燈走到埡口感覺大霧蔽日、狂風難忍,方向莫辦,於是取「雲從龍、風從虎」之意,當下寫了個「虎」字來鎮風擋煞,早年遊人除了合影外,風雅之士還常頂風拓碑,如今雖已禁止此舉,還虎字碑一個清新面貌,不過,為了不讓文人雅士失望,風管處複製了一塊山寨虎字碑,滿足愛字人的心願。

站上埡口涼亭  美景當前

上到埡口,往前看即是蘭陽平原、太平洋海岸線,以及潛身汪洋大海中的龜山島,回頭瞧,則見滿山雪白芒花鋪天蓋地佔領了一座又一座連綿的山頭,所有遊人雖在埡口涼亭上進食補充體力,眼睛還貪婪地四下獵攝層疊山巒此起彼落翻飛的芒花姿色,捨不得就此翩然下山。

離開埡口沿著柏油路走,大里天公廟掩映在翠綠的山邊,大里遊客服務中心就在廟側,是初到此地遊客認識大里、收集資訊的必訪之地。俗稱天公廟的慶雲宮,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光緒時正式建廟,廟中主祀由福州供奉來台的玉皇大帝,是鄉民的信仰中心。

廟旁的小徑是「草嶺古道」的終點,也是從宜蘭出發的起點,是東北角最受歡迎的健行路線。草嶺古道全長8.5公里,邊走邊遊邊休息,通常3至4小時可以走完全程。此時正值滿山芒草花穗開始抽長的時候,越往秋末,顏色逐漸趨紅,直至冬天才漸次轉為灰白,遊客優游時,已可見到褐頭鷦鶯和「芒草之鳥」小彎嘴畫眉的蹤影和叫聲。

(BOX)草嶺古道是淡蘭古道中一段

古早時候,台灣西部民眾要前往東部的宜蘭,得搭乘帆船繞經三貂角南下,搭船航行如遇天候不佳、海象惡劣,常不能出行,相當不便,基於開墾拓荒和安全起見,所以有修闢一條路上通路的必要;清嘉慶12年(西元1807年)台灣知府楊廷理於是從台北縣(舊名淡水廳)的暖暖、四腳亭,越過三貂嶺,再經頂雙溪和草嶺進入宜蘭(舊稱噶瑪蘭),闢了條「淡蘭古道」,其中台北貢寮至宜蘭的一段,途中有經過兩縣分界的草嶺,所以俗稱「草嶺古道」。

淡蘭古道的開通,使兩地的互通興盛了百餘年,直至宜蘭線鐵路和北宜公路的開闢後,才逐漸式微,但淡蘭古道因是最早一條東西向通行的道路,方便先民們翻山越嶺進入蘭陽平原,加速宜蘭地區的開發,所以其中連結兩地的「草嶺古道」,對台灣開發史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