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扭ㄚ扭 扭到山西臨縣唱秧歌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有扭秧歌,而且還有個名稱叫「傘頭秧歌」,那是啥意思?咱們去瞧瞧!

對於扭秧歌的印象停留在農閒時農民慶祝豐收,男男女女穿紅帶綠,拿著羽毛扇沿著村莊,鏗鏗鏘鏘敲鑼打鼓,亂無章法地扭擺著身軀走來走去的跳著;聽說呂梁市臨縣有傘頭秧歌,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實在是因為台灣見不到,連到大陸旅遊都難得一見。

到臨縣欣賞傘頭秧歌,心中已經不寄望是在黃土高原的窯洞村落表演,所以遠遠地聽到鑼鼓、嗩吶震天價響,眼前同時出現廣場的身影時,心中還是不免有些許失落,廣場畢竟還是少了那種「農家樂」的況味,但到了現場才發現,傘頭秧歌竟是那麼的熱鬧有趣。

角色互換  喜感天成

廣場上花花綠綠的身影和彩帶已經四處飛舞著,有人撐著傘在人群中到處遊走,大部分的人隨性地扭著,隊伍中有唐三藏取經、旱船、花轎和媒婆到處穿梭,充滿著太平盛世歡欣鼓舞的歡愉氛圍,圍觀群眾也被感染得笑逐顏開。

三藏取經的師徒除了孫悟空外,其餘都戴上面具,招致圍觀大眾因而特別注意其它表演者的臉孔,赫然發現媒婆怎麼那麼粗獷、留著大鬍子的老頭皮膚怎麼如此細緻?這時才發覺,扭秧歌中竟有許多是男扮女、女扮男地性別錯亂,其中竟然還有7歲小女孩劃上老妝,戴上假髮扮演老媒婆,那癟嘴、駝背的神情,及老態龍鍾、搖頭晃腦的步履,在讚嘆其舉手投足的維妙維肖之餘,忍不住翹起大拇指誇她太可愛了。

傘頭即興歌唱  自娛又娛人

傘頭秧歌是中國北方眾多秧歌中的一種,因以手執花傘者領頭舞蹈和演唱秧歌而得名;傘頭秧歌初時是向神靈祈福和驅鬼逐邪之用,隨著社會的發展,秧歌的娛神功能愈來愈淡化,自娛娛人的目的愈來愈顯著,近年已逐漸演化成一種全民性的歌舞活動。

傘頭秧歌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兩方面,特點是扭時不唱,唱時不扭和扭唱交替進行;唱秧歌主要是傘頭的事,傘頭肩負著指揮全局,調動情緒,編排節目等情事。傘頭須具風度翩翩,儒雅大方特質。其右手執花傘,左手搖響環,響環俗稱「虎襯」,是用響銅鑄造而成的環狀圓筒,直徑約十公分,朝外沿開縫,形似手鐲,內裝小圓球,搖動時發出串鈴般響聲。響環的作用,一是作為嚮導,二是作為唱秧歌或行動前的信號,以指揮鑼鼓樂隊。

看了呂梁市的傘頭秧歌後,不僅對秧歌有了正確的認識,同時也導正「扭秧歌是亂無章法,只是純粹抒發心情和一種慶祝的活動」的錯誤觀念,此時也才知,嘉年華般的扭秧歌,其中竟蘊含著不少學問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