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山西秧歌式樣多 大同地秧歌驚悚

秧歌是大陸(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類別,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秧歌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祈求豐收、祈福避災時的舞蹈及所吟唱的頌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和歲月軌跡中不斷吸納農歌、民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技藝,由於大陸幅原廣大,形成具各地域風情、特色的秧歌形式,直至清代時秧歌已在大陸各地廣泛流傳。


秧歌一般以舞隊為主要形態,人數少則十餘人,多時達上百人,既有集體舞,也有雙人舞、三人舞等多種表演形式,根據角色的需要手持相應的手絹、傘、棒、鼓等道具,在鑼鼓、嗩呐等吹打樂器的伴奏下盡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動作和風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渾,有的柔美俏麗,千姿百態。其中就以裝扮怪異、有點驚世駭俗的大同市地秧歌最讓我驚艷和驚悚。

大同地秧歌  如群魔亂舞

走進大同市南郊區口泉鄉張留庄村的戲臺廣場,一群穿著奇裝異服、臉上化著誇張的五顏六色臉譜的村民,在震天撼地的鑼鼓聲中扭動、穿梭、跳躍,那種吊眉、白臉、黑眼眶、大腮紅的弔詭裝扮,猛然一看,會有宛如進入鬼魅世界,突然遭受驚嚇,打從心裡頭升起一陣陣毛骨悚然的感覺。

他們的動作不像一般農村扭秧歌般的歡樂、喜悅,而是有點類似台灣宋江陣或八家將那種陣頭的宗教氛圍,但是他們的扭動、轉跳又不像台灣陣頭在捉妖降魔般的威風霸氣和莊嚴,反而更像是白天見到黑白無常的恐怖,整體感覺充滿詭異,這是流行於大同市南郊區的「地秧歌」給我的初步印象。


倒眉吊睛  弔詭瘋癲

但在聽了地秧歌可能的緣起後,對它有了另一層的體會,也興起一股時代悲歌的感觸。相傳「地秧歌」起源於清初,描述一位忠臣遭人陷害,招致朝廷大兵追殺,一家人化妝成唱戲的打扮,裝成瘋瘋癲癲的樣子躲過了一劫,由此衍生成為今日大同「地秧歌」的樣貌;我對大同地秧歌的詭譎打扮終於釋懷。

張留庄村的「地秧歌」人物有老、中、青,包括生、旦、丑角色,全隊約有17人,以鑼、鼓、釵、棒等為道具,隨著鑼鼓聲行進、舞動,同時以拿著佛塵人物的指揮變換隊形,最後還可以排成「字形」,或許與地秧歌的緣起故事有關,隊伍最常排的是「天下太平」4個字,由於討喜又富有地方戲劇色彩,在當地相當受歡迎。



不管是呂梁市的傘頭秧歌或大同市的地秧歌,在觀賞之餘和實地瞭解後,不僅對秧歌有了正確的認識,同時也導正「扭秧歌是亂無章法,只是純粹抒發心情和一種慶祝的活動」的錯誤觀念,此時也才知,嘉年華般的扭秧歌,其中竟蘊含著不少學問,而且在秧歌的世界裡,還有諸如韃子秧歌、鼓子秧歌、陝北秧歌、高蹺秧歌…等眾多秧歌等待我們去尋訪他們的魅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